菜单按钮

湘西州博物馆·非遗馆

清苗族长铜号

制造年代:清代

独特标记:铜号

功能类型:社交宗教礼仪用器

出土地点:湖南湘西

来源单位:湖南湘西州政协

馆藏地点:湖南湘西自治州博物馆


藏品详解

清苗族长铜号,又名大铜,是一种社交宗教礼仪用器。

铜管乐器的前身大多是军号和狩猎时用的号角。

长号又称长鸣、铜角、招军、马吹,喇叭等。是瑶、壮、苗、彝、哈尼、布依、土家、维吾尔、汉等族唇振气鸣乐器。瑶语称当嘹。彝语称大巴拉。布依语称莽列。维吾 尔语称卡奈依。汉族称大号、长尖、喇叭、尖子号等。流行于中国各地,尤以广西、云南、贵州、新疆等省、区最为盛行。各民族、各地区的长号,规格不同,长短不一。

瑶族的当嘹和壮族、苗族的长号,流行于桂西和黔东南一带。在早期的乐队中使用铜管的数量不大。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乐队中只用两只圆号,有时增加一只小号到十九世纪上半叶,铜管乐器才在乐队中被广泛使用。

铜管乐器的发音方式与木管乐器不同,它们不是通过缩短管内的空气柱来改变音高,而是依靠演奏者唇部的气压变化与乐器本身接通“附加管”的方法来改变音高。所有铜管乐器都装有形状相似的圆柱形号嘴,管身都呈长圆锥形状。铜管乐器的音色特点是雄壮、辉煌、热烈,虽然音质各具特色,但宏大、宽广的音量为铜管乐器组的共同特点,这是其它类别的乐器所望尘莫及的。

多数人认为,被称为铜管乐器的乐器,应该是由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来决定,而不管乐器是否是由金属做成的。因此,有的时候会发现用木头制成的铜管乐器,像Alphorn、Cornett、以及Serpent,也有许多木管乐器是由金属做成,例如萨克管。由于铜管乐器采用嘴唇作为簧片,因此铜管乐器可以让乐手调准自己嘴唇的情况,而吹出不同的泛音(谐音)。

铜管乐器与木管乐器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铜管乐器发出的声音有很明显的方向(从号口发出),而木管则向四面八方扩散。这容易影响到乐曲的录音,以及室外乐队乐器的使用。在大多数的室外乐队当中,由于室外表演一般而言没有回音,因此乐器演奏方向统一向前,避免有时间差的问题。

藏于湖南湘西州博物馆的这款长铜号由两节组成,通长156厘米,口径17.5厘米,重650克,口呈喇叭状,有卷边,上小下大,中间由两处铜球连接,系苗族一种民间的乐器,采用传统的浇铸工艺而成。一般在节庆或是举行宗教仪式时使用,出土数量仅1件。

目前此铜号原状保存,基本完整,但有生锈,表身有黄褐色金属光泽,光泽较暗。需要保护处理。

此文物原藏于湖南湘西州政协,1958年3月由州政协移交给州博物馆,由贺春陔接收入库。

2006年06月06日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张恒萍等8人为此文物做鉴定,鉴定为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