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按钮

湘西州博物馆·非遗馆

第三部分:苗乡原韵

日期:2018-06 作者:湘西州博物、非遗馆

导  言


曾经历苦难伤痛,曾跨越万水千山。从黄河之滨走来,从洞庭平原西迁,自打扎进湘西啊,转眼又是两千多年!

高山连着丛林,生存伴随艰险。但苗家人坚信,没有过不了的河,没有翻不过的山。面对伤痛,他们除了坚韧,已生长出欢笑;面对苦难,他们除了顽强,也创造文化的斑斓:那长篇史诗《苗族古歌》,已不再是滴滴泪珠的连缀;那悠远的盘瓠、蚩尤传说,也不再是声声长叹。还有啊!欢乐的苗家赶秋、接龙,激昂的苗鼓、武术,鲜丽的苗族服饰,明亮的银饰铿锵,千年苗药神奇,挑花、苗绣璀璨……

感谢先祖的勤劳与坚强,给我们传下这么奇妙的生存智慧;感谢先祖的恩德与荣光,让我们拥有这么丰厚的生活经验!今天是昨天所生,现实是传统所长。没有昨天,哪有今日啊?没有传统,我们拿什么去迎接明天?

走啊!我们的脚下有自己的道路,它连着昨日与明日;走啊,我们的眼前有新的画图,它描绘幸福的色彩与馨香。天高任鸟飞啊,海阔凭鱼跃,因为我们相信,没有过不了的河,也没有翻不过的山。



第一单元  祖先叙事


【单元说明】 祖先是我们的起点,是我们生命的发源。铭刻祖辈的恩德,讲述先祖的故事,让子孙万代传承,也就成了湘西苗族的人生仪典。于是,在湘西的苗家村寨中,飘荡起远古的史诗,于是,在古老的湘西土地上,吟唱着神圣的祖先。绿水长流啊,青山不老,苗家的祖先叙事,也会四季常青,岁月轮回,直到永远……


一、苗族古歌

【说明】 湘西苗族古歌(国家级非遗项目),是湘西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长篇叙事史诗。它起源于战国时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主要流传于湘西吉首、凤凰、花垣、保靖、古丈等县市。

湘西苗族古歌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史诗与伦理诗。史诗包含开天辟地、盘瓠神话、人类起源、蚩尤神话、民族迁徙、除鳄斗皇等五部分;伦理诗则包含生活各方面的理辞。其史诗部分既歌唱民族的历史事件,如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除鳄斗皇等;也歌颂民族英雄传奇,如盘瓠神话、蚩尤神话等。而其伦理诗部分则主要涉及祭祖、婚姻、讲理、节日等,整部史诗以口传心记为传承手段,全诗押苗韵,长达八千行。

湘西苗族古歌的特色:1.篇幅宏阔,内容丰富;2.题材重大;3.演唱神圣。其文化价值有:1.民族认同价值;2.民族历史价值;3.伦理教化价值。


二、蚩尤传说

【说明】 蚩尤传说(省级非遗项目),是流传于湘西苗族民间传说。其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主要流传地区为湘西州花垣县、吉首市、凤凰县等地。

蚩尤传说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特别广博。主要包括战争迁徙、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神话传说、苗族武术、苗族医药等方面,在苗族生产、生活、节日和祭祀中均有大量遗存。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人物,因为与炎黄集团曾在今河北涿鹿一带进行过一场历史性的大战而赫赫有名,战败后,被人脚跟脚地追赶,蚩尤布下大雾,使黄帝部队分不清方向,黄帝发明指南针后,才将蚩尤捉住,并杀死了蚩尤。后来,蚩尤托梦给苗族人,要求苗族人要永世敬奉自己。从此之后,湘西苗族人民“每逢古历四月八日,苗家人就举办椎牛祭祀蚩尤皇帝”。至今苗族民间还流传着蚩尤的传说,各地苗民对蚩尤依然充满敬意。

蚩尤传说的特色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地方性。湘西蚩尤传说虽然也包含有一些汉文献中的蚩尤故事,但却有蚩尤托梦、苗家祭祖等独有的故事情节。其次就是民族性特色,即蚩尤失败后,沿途都得到苗民的帮助,致使蚩尤能够依然坚持战斗,这样的情节也只有在湘西苗族地区才会出现。

湘西蚩尤传说的价值,首先,它具有民族认同的价值,即湘西苗族群众也认同蚩尤为本民族的始祖;其次,是历史价值。蚩尤是远古历史中的大英雄,其蚩尤传说本身自然就有着重大的历史价值;再次,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蚩尤传说作为湘西民间口传文学,得以传承至今,至少它丰富了湘西苗族的民间传说宝库,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盘瓠传说

【说明】 盘瓠传说(国家级非遗项目),实际上还包括盘瓠与辛女的神话传说,它发源于湘西州泸溪县,流传于湘西州苗族地区和黔东北苗族地区,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珍贵的文化遗产。盘瓠传说最早可以推溯到《山海经》中的“犬封国”,时间约在战国时期。其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晋朝的干宝、南北朝的范晔等陆续对盘瓠传说都有记载。现今的分布地区尤以湘西、黔东北以及渝、鄂交界的苗区以及瑶、畲族聚居区为核心。

湘西盘瓠传说的内容较之文献记载的盘瓠传说要丰富得多,除了平息犬戎国的战乱,为国家建功立业外,还有许嫁盘瓠,迁徙南山石穴、繁衍盘瓠子孙,不愿回归中原,安土重迁,留居武陵,儿子们无知,误杀盘瓠,椎牛祭祖,怀念盘瓠等重要情节。而辛女的传说则有白龙护送辛女来到湘西州泸溪,最后化成石龙的感人情节。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山水地名的传说,也表达着人们对盘瓠、辛女的怀念。像盘瓠洞、辛女岩、辛女溪等。

盘瓠传说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具有图腾崇拜色彩,盘瓠传说其实也是苗族图腾神话的表述;其次是盘瓠传说也成为苗族民族识别的标志。湘西苗族旧时多祭祀盘瓠,凡祭祀盘瓠者,他们就会视其为兄弟,在这里,盘瓠成了民族识别的标志。再次,具有楚人巫风的意味。通过盘瓠传说、盘瓠崇拜,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湘西苗族楚巫文化的特色。

盘瓠传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首先,盘瓠传说是一曲民族精神的颂歌。它热情地歌颂了盘瓠的英雄事迹,展示了盘瓠的英勇、坚韧与智慧等可贵的民族英雄品格。其次,盘瓠传说展示了苗族人对爱情的忠贞态度。再次,盘瓠传说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第二单元  歌舞狂欢


【单元说明】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爱歌喜舞,无论是欢乐的节庆,还是隆重的祭祀,无论是祈求神灵,还是驱除邪魅,都能在苗族民间社会中被人们转化为一场场盛大的歌舞聚会,一次次难忘的民众表演。椎牛、舞狮、接龙,春会、赶秋、跳香,化神圣为愉悦,化庄严为狂欢。这样一个乐观进取的民族啊,世上哪里还有什么跨不过的门槛?


一、接龙舞

【说明】 接龙舞(省级非遗项目),是从苗家接龙仪式中演化出来的民间祭祀舞蹈。其起源十分古老。现主要分布在湘西凤凰、吉首、花垣等县苗族聚居区。

作为一种祭祀性的舞蹈,接龙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旧时只有家事不顺时,苗族人才会重新接来龙神安居,使家庭生活幸福安宁。接龙前几天,亲朋好友要来接龙家中道贺,人们说古道今,击鼓吹奏,唱歌饮酒,深夜方散。接龙那天,要在家中举办敬龙仪式,完毕后,由家庭主妇身穿接龙衣裙,头戴接龙帽,由巫师带领,亲朋好友都会穿上节日盛装陪同家庭主妇前往水井边接龙。然后是一路歌舞,来到水井边,巫师念接龙神辞,念毕,家庭主妇手提清泉水一壶,打伞而回。此刻,燃烛烧香,鼓乐齐奏,火炮喧天。一路歌舞回到家后,户主要在门口迎接,最后,巫师进行安龙仪式,乐师高奏唢呐,青年男女,踏着鼓乐节奏,环绕堂屋之龙穴翩翩起舞,并唱接龙歌,气氛热烈,通宵达旦。

接龙舞的特色比较突出。首先是场面壮观,气势宏大。在原始的接龙舞中,人们会撑开青布伞,热情奔放,他们把伞与伞相接起来,形成龙形,人动伞动,恰似游龙腾云驾雾一般。其次,伴奏音乐是接龙舞的音韵特色。以前主要是靠唢呐和锣鼓伴奏,后编舞者加进了小鼓、铜钹、长号、芦笙等乐器,使乐队伴奏效果更为丰富。

接龙舞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首先是团结民众的价值;其次是安慰民心的价值;再次,是其艺术价值。当成群的盛装女子手持花伞、黄绸款款而前;当成群的男子手持青伞、蓝绸尾随于后,一条舞蹈的长龙便开始在曲折的山道上蜿蜒行进……这时,无数的黄绸、蓝绸迎风而舞,犹如长龙在云雾中穿行,再加上长号、锣鼓、唢呐,一路吹吹打打,那种欢腾的场景不仅娱人,连龙神也一定会喜欢的。


二、苗族民歌

【说明】  湘西苗族民歌(国家级非遗项目),是指由湘西地区苗族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并长期流传于湘西苗族聚居区,以抒情、叙事为主体的民间歌谣。其起源可以推溯至原始社会时期的祭祀巫歌巫辞,主要流传区域当在湘西、黔东南等地区苗族聚居区。

就其内容而言,湘西苗族民歌主要包含着苗族古歌、苗族仪式歌、苗族情歌、苗族时政歌和其他类的歌谣。古歌即苗族史诗,仪式歌则是苗族人们在各种仪式、习俗中演唱的歌谣,如祭祀、婚礼仪式、建房上梁、求神还愿的活动时所唱的歌谣,情歌则是指青年男女抒发爱情的歌谣,这一类歌谣在苗族民歌中最有特色,也最优美。时政歌在社会问题多的时候比较兴盛,是苗族民众对社会各方面问题的揭露和针砭。其他类则是指除了上述类型之外的歌谣,譬如劳动歌、儿歌等都是其中之一。

就其形式而言,苗族民歌可分为高腔、平腔、当真腔、叭固腔、傩言腔五大类。高腔民歌,铿锵有力,格调高昂。平腔则叙事性强,曲调平衡而婉转动听,音域不宽且多级进,常以短小的引子开头和用下滑音的拖腔结束。平腔的灵活性大,速度可快可慢,节奏可紧可散。当真腔,是湘西苗族中东部方言区的歌唱声腔。叭固腔,是湘西苗族中最具特殊风格的一种歌腔,是一种独特的大小调交替的调式,因而曲调本身有刚有柔,个性很强。傩言腔是湘西苗族支系佤乡人唱山歌的声腔,傩言腔起腔由低至高,旋律跳进。曲调自由舒展,优美动听。

湘西苗族民歌的特色:一是苗族语言特色,二是曲调婉转,往复回旋。湘西苗歌唱完一遍之后,常常返回再唱一遍,复唱时,奇句不变,偶句末尾一二字稍有改变。三是形式多样,腔调灵活,各有特色。高腔、平腔、叭固腔、当真腔、傩言腔等,风格不同,使得苗歌腔调更为丰富多彩,悦人耳目。

湘西苗族民歌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首先是它传达着苗族群众的真实情感;其次,它含藏着苗族人民的进取精神和道德精神,同时也表达着民族群体的愿望和历史记忆;再次是充当着民族之间交流的桥梁。最后,苗族民歌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三、四月八

【说明】 四月八(国家级非遗项目),是苗族民间社会的传统节日,人称“跳月节”或“跳花节”,又称亚努节。最早可以推溯到蚩尤时代的“跳月劫夺”之风,至今,苗族四月八仍然被人称之为“东方情人节”。主要分布在湘西州吉首市、凤凰县、花垣县等苗族聚居地。

四月八的活动程序有准备期、试跳期和正跳期三大板块。准备期与试跳期,都是其活动的准备状态。而在节日那天,在太阳未照到跳花(或跳月)场之前,四邻八寨的男女老少都会前来花场,参加跳花跳月活动。整个活动过程可以分为:1.开场。在悠扬动听的芦笙伴奏下,歌师唱着古歌,率领众笙手、歌手绕着花树徐徐而行,朝挂在花树杆上的“蚩尤像”、“五谷神”、“傩面具”烧纸祭酒,摇铃讨筶,祈福请安,行叩拜古礼。2.入场。在鼓声的伴奏下,男青年邀请姑娘入场打鼓。3.跳花(或跳月)。入场后的男女青年牵手跳舞,在欢闹之中,男女双方若遇上情投意合的对象,便互相交换花带定情物,旧时有背负姑娘于深林山巅,私下对歌,直到太阳落山为止。

苗族四月八的特征,最突出的就是秉性的自然与真诚;其次,是情感的浪漫与狂欢。凡已达到或将要达到成婚年龄的男女青年,可以自由地选择配偶而不受限制。他们认为这种恋爱婚姻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天择”,是天作之合,无论儿女们选择了什么对象,父母们虽然私下里也有自己的评论,但从来不去干涉。

苗家四月八的价值,首先是社会婚恋的价值。苗家四月八是为未婚青年男女提供寻觅婚姻伴侣的机会,而且由此建立起来的家庭婚姻是比较巩固的,从而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其次,它承载着集体记忆,构筑着苗族心魂,张扬着民族顽强,再现民族的真诚。再次,是它的娱乐价值。“四月八”为苗族青年提供恋爱的时间、场地,其中自然充满着节日的欢乐。

(附注:中国凌纯声、芮逸夫先生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日本鸟居龙藏先生的《苗族调查报告》中,均不言“苗族四月八”,唯石启贵先生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的第155页上有这样的记载:“四月八日,苗乡节日,一班男女群喜看之。此为苗乡集会之一种。乾城中黄乡所属之家庭寨例行此举。是日毫无其他设备,仅是爱唱歌之人,相约该处,比赛唱歌之优劣,有吹喇叭以角胜负者。在旁观听之人亦多,赞声掌声较为欢腾。老少踏青游乐,或坐或立,或蹲或卧,任其自便。凡有新装异服,均穿示众以炫富豪。有男女青年,每藉此日,约为佳期。近年此风已废。至看秋日、六月六日情形亦同。”这些都是七、八十年前学界前辈的田野调查,既不说苗家四月八是东方情人节,也不说是英雄节,而只是简单地说是“苗乡节日”,与今天六、七十岁人讲述的完全不一样。我相信石启贵先生的田野调查报告。)


四、苗族赶秋

【说明】 赶秋(国家级非遗项目·世界非遗项目),是湘西苗族群众在立秋日举行祭祖等各种文化传统活动,它是湘西苗族庆祝丰收的传统的节日。起源于改土归流之后,主要流传于吉首、花垣、凤凰等地苗族聚居区。

赶秋的内容,主要在于庆祝秋天的丰收,答谢五谷农神。整个赶秋活动,可分为以下程序:一是祭祀先祖与农神,先须选定德高望重的老人扮演秋公秋婆,负责布置秋场上各种象征祈福镇邪的祭祀物品和扎制秋千架,准备秋场所需。这一阶段可称之为“备秋”。二是苗家巫师巴代设坛祭祀农神,跳起绺巾舞,这一阶段可称之为“祭秋”。三是人们聚集在各类的秋千下面,对歌表演。他们通过唱歌决定谁最先上秋千架,而登上秋千架后,秋千转动,人们随着秋千上下起伏。若秋千突然停下,位于最高位置的人应该唱歌。这样一轮又一轮,秋千从上午转到下午,一直要转到太阳落山才止。除了秋千架的娱乐活动之外,还有龙灯、狮子、鼓舞、刀梯、苗家武术等表演。这些都是赶秋的主要内容,可称之为“乐秋”。

湘西苗族赶秋的特色:首先是它的节日的建设性,主要指八人秋千架的建设,不仅需要备料、选材、加工、组合,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还得按照八人秋制造的特殊要求,一丝不苟的进行。其次是节庆的浪漫性,秋千架上,男男女女并肩而坐,秋千转动,起起落落,那场景确实让人感到十分浪漫。再次是节庆的竞争性,男女青年对歌恋爱,争着上秋千架,而且还通过自己的歌声打动对方,引起对方对自己的注意,这些活动本身就充满着竞争性。

苗族赶秋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1.展示苗族追求幸福,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2.表达苗族群众渴望民族和谐,生活安宁的良好心愿;3.强化苗族族群认同,鼓励人民团结一致,从而使本民族的生活越过越好。



五、椎牛

【说明】 椎牛(省级非遗项目),苗语谓之“弄业”,即吃牛的意思,旧时又名之曰“跳鼓脏”。椎牛为苗族最盛大的祭典,历时四天三夜。它起源于湘西苗族的盘瓠崇拜,时间大约相当于尧舜时期。主要分布在湘西州花垣、吉首、凤凰、保靖、古丈等苗族聚居地。

椎牛祭典首先要选择椎牛的吉日,然后由苗巫举行“许愿”和“买牛”两堂法事。然后才是祭祀正典。具体步骤为:第一天是送黄牛(吃黄牛),宰杀母猪一头,打粑粑推豆腐,用雄鸡祭祀雷神,五更时祭祖。第二天,白天迎舅辈、亲朋好友;晚上苗巫演乐行法,唱吃牛古根,完毕后,大家击吃牛鼓,跳吃牛舞,直到黎明时分,苗巫再次行法祭祀。第三天,主要是椎牛。先是树立花柱于坪场中,将牛系于花柱上,由舅爷第一个用长矛椎牛,然后再依次椎牛,直到椎牛至死。但不能让牛血滴落地上,要边刺边浇水。牛倒下时,最好牛头朝向堂屋。然后按规矩分割牛肉,除留下部分祭神外,其余均按规矩分割。晚上苗巫领众人跳鼓脏,唱苗歌,通宵达旦。第四天,主要是散客。主人家收拾花柱,敬奉牛头,送亲朋好友离开。最后由苗巫默敬祖师,祝贺东家吉祥兴旺。

椎牛的特色鲜明,首先是活动的祭祀性,即祭祀盘瓠祖先神;其次,是场面宏大,时间较长。再次,是歌舞娱神娱人。在整个祭祖的场景中,青年男女也可以借此机会,恋爱抒情,结为亲好,成就佳缘。因此,充满喜庆气息。

椎牛的最大价值是它的宗教价值,慎终追远,缅怀先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良好社会风尚。苗族椎牛,祭祀盘瓠,同样具有其宗教价值。其次是团结民众的价值。通过椎牛,亲朋好友再次相聚,大家沟通交流,情感更加深厚,相互之间也更团结。再次是它的娱乐价值。椎牛祭典,娱神娱人,在整个椎牛过程中,男女老少都获得各自的欢乐。


六、绺巾舞

【说明】 绺巾舞(省级非遗项目),原为苗族巫师举办法事时舞动绺巾,以驱邪逐魅,后人们根据这一场景,将其改编为一种祭祀性的舞蹈,以法器绺巾而得名。多用于傩愿、接龙、椎牛等祭祀活动之中。流布于湘西州花垣、凤凰等苗族聚居县。

绺巾,是由12-24条绣花布巾联缀而成,长约40厘米。巫师每做完一堂法事,户主必馈赠一条绺巾。因此,绺巾的多少也就成为苗巫功果的见证。祭祀时,苗巫身穿红色法衣,头戴黑色帽,帽顶缝一排猪毛,前面围一道凤冠。他左手握绺巾,右手握司刀。其基本动作有:“三拜”、“撒梅花”、“拜五云”、“拜将”、“飞巾”、“扬尘”等。其动作柔中有刚,庄重有力。其歌曲的音乐节奏自由,可长可短,可随引腔,但甩腔大都相同,且以锣鼓伴奏。其表现形式:一是苗巫的独舞。二是巫师领舞,后面跟着若干人各持绺巾和司刀,形成“十”字形和“一”字形,动作庄重有力。舞者随着舞蹈音乐吟唱,锣鼓伴奏,手挥绺巾,翩然起舞。其锣鼓鼓点时密时疏,唱腔有长有短,不仅神秘,而且优美。

绺巾舞最大的特色有二:一是它属于宗教舞蹈,其宗教色彩相当浓厚;二是它以绺巾为道具,这是一般舞蹈中所不曾有过的特色。绺巾舞自身主要是后人改编,但其舞蹈原型却有着压邪、镇恶、灭害、除灾、谢神、还愿等宗教价值,同时,绺巾舞也有着娱神娱人的娱乐价值。另外,绺巾舞还有着艺术创新的价值。它能显示出人们在原有的宗教信仰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其改变成艺术的舞蹈形式。这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价值的表现。


七、跳香

【说明】 跳香(省级非遗项目),又叫“吃斋粑舞”,是湘西苗族群众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节庆活动。据清代《泸溪县志》载,跳香源于旧时的“乡饮酒礼”,是一年一度“乡饮酒礼”时的舞蹈习俗,简称“跳乡”,后记作“跳香”。主要流行于湘西泸溪、古丈等地苗族聚居区。

苗族跳香,从农历九月中旬至十月中旬止,在这个时间段,各地苗族群众均可举行跳香活动。跳香以巫师独舞(旋场)为主,舞蹈伴奏乐器,也由原来的只用独鼓打击乐伴和牛角,发展到明清时吸收了大锣大鼓的音乐表现以及民间武术、辰河戏唱腔、唢呐的表现手法。

跳香在跳香殿内外进行,跳香殿设神台。跳香主要分为申法、谴事、发童子、传五谷、旋场五部分。1.申法,即请神。2.遣事。苗巫划动纸船,带领随从,前往各家收瘟疫,最后烧化纸船。3.发童子,选儿童9至15人,随同苗巫“旋场”,苗巫施法,与童子问答丰收之事。4.传五谷。各家把今年丰收的五谷种子各取一点,放在“五谷罐”里。然后表演开荒种地、砍火畲、挖土、播种、锄草、收割等劳动动作。5.旋场,苗巫旋场时,吹响牛角,用一只脚后跟在一块枯饼上旋转。此时,燃放鞭炮,擂鼓,群众呐喊助威。苗巫旋转渐快渐急,直到将枯饼旋通为止。老司忽然扯出长1.2丈、宽1尺5寸绘有天兵神将千军万马的绺折,一下子抖开。至此,跳香结束。

跳香的特色:一是祭祀的综合性,它将农神、五谷神、风雨雷电神、龙王神等合在一起加以祭祀;二是参与的全民性。凡跳香的村寨,无论男女老少,人人参与祭祀和舞蹈;三是舞蹈的独特性。其中的发童子、旋场等舞蹈,都非常具有特色。

跳香的价值:一是祈福驱魅的宗教价值。二是加强民众团结的价值。三是娱乐价值。跳香不仅娱人,而且也娱神。


八、苗族鼓舞

【说明】 苗族鼓舞(国家级非遗项目),是一种将器乐、舞蹈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形式独特,内容丰富,表演多样的苗族民间艺术。现主要流传于湘西州吉首、凤凰、花垣、泸溪等苗族聚居区。

湘西苗族鼓舞内容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花鼓舞、团圆鼓舞、猴儿鼓舞等类。花鼓舞是一种十分灵活的鼓舞形式,通常活动于节庆之际,由两人各持鼓槌、分别站在鼓的两面同时击鼓,另有一人持单棒居中击鼓腰作伴奏。其舞蹈动作多来自生活,如插秧、割稻、打谷、以及梳妆等,也有取材于武术的。团圆鼓舞是有歌有舞的群体鼓舞的形式。猴儿鼓舞是男子表演性舞蹈,它从“花鼓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模仿猴子的行为动作,十分滑稽、风趣,富有戏剧性。

苗族鼓舞的特点:一是动作手舞足蹈,舞姿丰富。二是表演形式独特,如猴儿鼓的表演就非常有特色。三是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服装也颇有特色。

苗族鼓舞的价值:首先是具有军事价值。旧时的苗鼓主要用于战争,苗族群众通过它集合部队,演练阵势,冲锋陷阵;其次是有祭祀价值。苗族祭祀,多击鼓舞蹈,以增添祭祀仪式的庄严性。再次,是娱乐价值。苗族人民喜欢鼓舞,从鼓舞的过程中,获得娱乐的快慰。


九、苗族武术

【说明】 苗族武术(省级非遗项目),是苗族民间普遍流行的一门强身健体、制止侵袭、高度自保的技术。主要流行于湘西州苗族聚居地。

苗族武术分拳术、棍术、刀术、锏术、镋术、鞭术等。拳术是苗族武术的基础,苗拳属南拳范畴。演练过程中节奏偏慢,讲究一招一势,架势清楚,动作朴实无华,位置路线清楚,讲究手法、身法、步法,尤重实用。棍术最突出的有“八合棍”,刀术有六合刀、八合刀、花四门刀、大四门刀等刀法。锏术主要是双锏,有六套锏术:六合锏、大四门锏、三响锏、八合锏、杀手锏和双劈锏等。镋术也有四套,主要是四门镋、两门镋、下海镋、滚背镋等。鞭术,用竹节尺来长,穿大麻绳长丈二,前系铁环棒针,熟练者舞动鞭子,棍石打不透。除此之外,还有钩钩刀、竹条镖、连枷刀、巴招欧等奇形异器,更是诡异。

苗族武术的特色:气势刚烈,步法稳健,招法多变,劲力突出,发招狠绝。它的价值最突出的是实战性,苗族武术讲究实战,绝非花拳绣腿,是近战实战的技术。其次是强身健体的价值,再次则是其招式的奇诡,器械的异样,常常令人防不胜防。


十、乾州春会

【说明】 乾州春会(省级非遗项目),是吉首市乾州人民在春节其间经常举办的综合性的民俗活动,也被人称为是最具湘西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表演。源于改土归流后民间迎春接福的民俗,主要流行于吉首市乾州镇。

乾州春会的内容十分复杂丰富,可归纳为:扎春、祭春、迎春和游春。1.扎春,即扎制春牛等各种灯具即表演故事所需的人物、道具。一般每月扎一台春,共约十二台,每台春人物故事一至三人,除前五台属传统保留的春故事表演道具外,其它春故事表演道具可根据行业任意精选内容。2.祭春,旧时,官员要带领群众祭祀农神、牛神,打春牛。3.迎春。迎春的主要内容是上演春戏。每届此日,男女老幼,父率其子,姐率其妹,屬集如云,前往观之,为数不下万余人。4.游春。旧时土官兵员,各持武器,列队游行,威风凛凛,气象庄严,随着邑宰一路同行,绕场示威。红绿旗伞,随风飘扬,鼓锣喧阗,震天动地,龙灯狮子,充满全场。春戏毕后,齐集县署,击猴鼓,唱年歌,斑衣舞彩,献技能于公堂,歌声唱和,颂长官之德政,官受褒扬,欢欣已极,于是即以银牌、糕点、手巾、金钱、布匹等奖赐之。有爱热闹者,或鞭爆为之鼓励。

乾州春会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其地方性,也就是说,眼下只有乾州还保留有春会习俗。其次是场景浩大,每年大约有十多万人参与,气势十分浩大。再次是综合性,在乾州春会活动中,不仅有祭祀、文艺表演、游艺表演,还有民间商贸活动、武术表演等。其所表演的节目也是包含丰富,有农耕文化内容,也有渔猎文化内容,还有群众性的联欢。

乾州春会最大的价值就是娱乐价值。其次是文化传播的价值。再次是艺术价值。乾州春会集中体现了乾州各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充分反映了乾州各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和民族情操,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显现其物质文化的属性和内涵,成为世人认识乾州、了解乾州、研究乾州的民族信仰、人物造型等综合性街头艺术。


第三单元  艺夺天工


【单元说明】  实践出真知。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苗族群众不仅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会逐渐深刻,同时,对一些生存方法的掌握也将日趋熟练。久而久之,便成为本民族的生存技艺。而这些生存技艺留存至今,也就成为今天的“非遗”。像苗族服饰、苗族挑花、苗画、苗族银饰、苗族医药、凤凰纸扎、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傩面具等等,还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成为令后世人引以为自豪的对象。


一、苗族服饰

【说明】 苗族服饰(国家级非遗项目),是苗族群众日常生活及其特殊场合下所穿戴的服饰,包括服饰和佩饰两大类。苗族服饰的起源,可以推溯到《后汉书·南蛮传》所载的盘瓠子孙服饰“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斑斓”时代,主要流传于湘西、贵州、四川等苗族聚居区。

湘西苗族服饰含上装和下装、鞋帽等,以女子盛装为代表,其工艺精美,色彩丰富。就款式来分,有琵琶襟、四叉式、叠摆式、云襟式、云肩式、四角挖云式。就其区域特点而言,可分两大类:花垣、保靖、吉首、古丈的为一类,即胸襟式,胸前、下摆镶刺绣花边,围矮腰围裙。凤凰的为另一类,即云肩式,胸前和肩背镶一圈刺绣花边,配高胸围裙和背裙。下饰有绣花长裤、绣花长裙、贴花红呢百褶大摆裙。裤子大且较短,裤脚肥大,裤筒边缘滚边,其衣服的绣花倒与胸襟式相同。鞋子为船形绣花鞋,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便于穿着。凤凰和花垣苗族妇女用黑白间道花帕,包在头上层层叠叠,有如娥冠秋菊;花垣部分地区和保靖苗族妇女喜用青帕,折叠整齐,前低后高;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苗族常包白色头帕,其上挑绣有四对青色蝴蝶。

湘西苗族服饰的特色:首先是注重传统,衣带尚红。其次是色彩缤纷,衣裳斑斓。再次是图案深奥,寓意深刻。湘西苗族服饰的图案非常复杂,但最为常见的有动植物图案,也有盘瓠图纹,枫树纹、蛇纹、蝴蝶纹等,喻示对祖神的敬重。

湘西苗族服饰的价值:首先它是民族宗支的符号,可供不同宗支苗族的识别与认同;其次是苗族历史的记录。尤其是“弥埋”和“浪务”的花边纹样图案,象征着长江、黄河等,暗示苗族古代迁徙的历史。再次是它的审美价值。苗族服饰图案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再加上银饰灿然,充满美感。


二、花带

【说明】 花带(省级非遗项目),是湘西苗族的生活用品,它以手工织制而成,是很有特色的民族工艺品。主要分布于湘西、黔东南苗族聚居区等。花带分系带和背带两种,系带较窄小,一般宽五公分,长三两尺;背带多用作背小孩的背带和挎包背带等,一般宽约一寸五分左右,长在四至七尺之间。

织造花带的工具比较简单,一个简易的织架和一把骨刀就成。骨刀用黄牛肋骨制做,便于织带时挑丝拨线。织带时,先布架经线。经线有单经和束经之别,把单经和束经间隔并列,在织架上成五绕状排列,长度根据需要而定,经线多少则以花带宽窄和花纹简繁确定,通常是二十五束、三十五束和三十七束几种。每牵绕一线或一抄,须在其中部另结一小身作鬃,经线牵架完毕后,把各个鬃耳套在小木棍上,便于织带时上下提动错开。经线架好后,以浅色线作为纬线开始织带。用骨刀尖挑选出某几经线,将其提耳上提,再以骨刀将经线上下分开,将纬线于中间穿过而后以骨刀正面筘紧。每穿一次纬线,就必须根据图案需要来挑选组合一次束线,图案变化全凭织者心思灵巧和用刀功夫。

花带织成的花纹图形,正好是两面相反,形成阴阳图案。花带织图并非杂乱无章,一般是一带由若干个单位图案组合而成。传统图案有花、鸟、鱼、虫、马鬃马足,“卐”字八宝,吉祥汉字等等,与苗族挑花图案一样,花带图案具有严谨的规格。

苗族花带的特色在于它制作简单,图案精美,经久耐用。其价值则主要表现在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两个方面。


三、苗族挑花

【说明】 湘西苗族挑花(国家级非遗项目),又叫挑纱、数纱、十字绣,是湘西苗族妇女利用棉、麻、针线等材料,采用回复往返的平面针法,在家织土布的纱眼上,联点成线,聚线成面,把黑白线或五彩线编织成一副副美丽的图案的手工技艺。它起源于明代,流布于湘西州泸溪、凤凰、花垣与吉首市等苗族聚居区。2011年,湘西苗族挑花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苗族挑花有单面挑和双面挑两类。单面挑,也就是十字挑,只在正面现花纹,即在经纬线上数纱挑十字,再由十字构成形式多样的图案。这种十字挑,要求“十”字单纹不许重针,以求达到正面纹理清晰,反面纹理平顺的装饰艺术效果。双面挑,也叫回复挑,即按所想挑织的花纹,每隔四线挑一针,形状初成后即回针,由原针脚再复挑一次。一节扣一节,反原方向挑针,填补空白,其图案效果是两面都现花纹,几无正反之别。苗族挑花图案构图轻巧,题材广泛,多源于生产、生活和传说中所熟悉的物象,有动植物图案、吉祥图案、历史故事图案、文字图案等。

苗族挑花的特色:首先是多喜欢采用彩色丝棉线或染黑线挑数出色彩鲜丽的精美图案。其次是十字针法,疏经密纬。再次是虚实相间,韵味独具。

苗族挑花的价值:首先是它的实用性价值。历史价值则是其挑花工艺的隐含价值。审美价值在挑花的价值中也比较突出。


四、彩扎

【说明】 湘西彩扎(国家级非遗项目),是湘西州传统民间工艺中的一种仿真艺术,也是综合性的手工艺术品。它以竹篾、彩纸为主要材料,以自己娴熟的技艺,制作出一些动人的装饰性物象,以装点人们的社会生活。湘西彩扎起源于改土归流以后,主要分布在湘西州各县市,但尤以凤凰聂氏彩扎为代表。

湘西彩扎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用于各种喜庆娱乐活动的纸扎工艺品,如凤凰的狮子灯、龙灯,泸溪的鳌山灯,吉首的春扎等;二是用于宗教祭祀活动的纸扎工艺品。除此之外,还有动物、人物,栩栩如生;花鸟虫鱼,鲜活传神;风景名胜,如诗如梦;神话传说,形象逼真。以及各种花篮花船,迎风带雨;各种灯具故事,充满灵性。其中,凤凰聂氏彩扎工艺更为精湛,堪为湘西彩扎的代表。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奇特的造型、古朴的寓意、艳丽的色彩、材料的轻盈,从而形成凤凰聂氏纸扎独特复魅力与审美特色。

湘西彩扎造型生动,色彩鲜明,形式独特,能将一切真情美意物化其中,具有浓厚的湘西地域特色。它与湘西土家族、苗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紧密相联,并以其大胆夸张的造型,明快素洁的色彩,展现了湘西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了湘西民间的审美情趣。

湘西彩扎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湘西彩扎是改土归流后从汉族地区传入的工艺,因而它本身就是汉、土家、苗族文化融合的一种表现。其次是民俗信仰文化的集中展示。再次,湘西彩扎还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它可以寄托人们的哀思,也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理想。当然,彩扎的娱乐价值则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在盛大的节庆活动中,彩扎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欢乐。


五、苗画

【说明】 苗画(国家级非遗项目),是苗族民间艺术家在单色传统绣花样稿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画种。起源于苗族刺绣工艺的需要,成熟于民国时期,主要分布在湘西州保靖县、花垣县等苗族聚居地。

苗画的原料,旧时大多取自于动植物颜料。苗画的绘画流程可归纳为:1.选材:纸或布。2.构思:打腹稿,考虑画的立意,画面布局,用色用线等等。3.涂底:涂色打底,主要是白色宣纸和水彩纸,打底涂深色。布则不需要涂底色。4.线描(勾轮廓): 5.上色:根据人物、动物、植物、几何形等不同,按照画师心中的色彩感加以配色。6.收拾整理:对轮廓线重新勾画提醒,仿刺绣丝线,达到苗画似绣非绣,色彩艳丽的最后效果。7.装裱:苗画一般送到装裱店装裱,也可以自己装裱。苗画装裱有装框,托表镜片,立轴,长卷,如做高档礼品送人,按照传统字画装裱配以锦盒。

湘西苗画最大的特色是民间工艺与纯艺术之间距离的消除。湘西苗画原本产生于民间工艺的需要,经过几代民间艺术家的辛勤创作与智慧的熔铸,使原本的民间工艺越来越逼近纯艺术,这当是苗画最大的特色。二是色彩艳丽,浓墨重彩。三是创作中尤其注重夸张与变形。

湘西苗画的价值:一是艺术价值。苗画师通过自己的潜心钻研和艺术创造,使苗画既具有古朴原始的宁静,又有现代绘画的热情的风格,达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二是历史价值。苗画传承着苗族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再现了苗族群众的集体记忆。三是精神价值。苗画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美好结合,是苗族人民精神的载体,并能激发苗族人民内在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六、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说明】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是苗族服饰中银制佩饰的总称,主要为女子佩饰。可分首饰、胸饰、手足饰和童饰等,都是银饰匠人精心制成。它起源于明代,主要分布在湘西凤凰、花垣、吉首等县市苗族聚居区。

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以大、以重为美。头上的银梳、银角、银钗,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密密麻麻;耳垂上的银环需三四只,长垂至肩,项圈则戴三四件,既宽且大,层层叠叠,还有手镯、胸饰、腰饰,累累成串,重叠缤纷,呈现出一种繁复之美。

苗族银饰的加工,纯系家庭作坊的手工操作。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具体而言,需经过银胚制作工艺、银饰加工定型工艺和银饰的剪裁与组结、修饰工艺三大阶段。银胚制作工艺主要有原料选择、银子的溶解和冶炼、银饰品的胚胎制作、银饰品胚胎的处理等四道工序。银饰加工制作工艺包括:锻打、锤揲、压模、冲模、抽丝、搓丝、掐丝、炸珠、锤錾、镌刻、镂空、鎏金等十二道工序。银饰品的剪裁与装饰,主要有剪裁、镶嵌、焊接、铆接、修饰等工序。

苗族银饰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经济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两方面。因为银饰是富裕的象征,银饰的多寡直接成为人们自身富裕与否的证明,故而有着明显的经济价值。至于其审美价值则主要是因为银饰自身的艺术性所决定。苗族银饰工艺制作之美,其自身也就具备了很高的审美价值了。


七、苗绣

【说明】 苗绣(省级非遗项目),是苗族刺绣的简称,是苗族妇女以绣针为工具、以彩线为材料,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民间工艺。它源于改土归流后,主要分布于湘西州苗族聚居区。

苗绣所用工具有剪刀、针、顶针、针夹、竹制小绣花棚、木制绣花架等。其所需材料为布和线,布有麻布、棉布、丝绸布、化纤布等;线有丝线、棉线、麻线、毛线、金线、锡线、铜线等。绣花前,先把底样粘贴在或描绘在布面上,将布面绷在竹架上,依照构图,精心搭配各色绣线,绣成后再绞边缝合即成。

苗绣有平绣和凸绣之分。平绣是用剪好的花样,贴在所选用的布上,用线刺绣。平绣以碎小、纤细、连续纹样为主。凤凰、花垣苗族群众多采用平绣。凸绣,即在底布上多铺几层花样,使所绣花鸟突出,有立体感,吉首苗族群众多用此类刺绣工艺。苗绣就其针法而言,除平绣外,还有辫绣、结绣、缠绣、贴花、补花、堆花、粘花等,这几种针法,实际上是凸绣的手法。有的艺人又将其归纳为绣、捆、插、洒、点、挑、串等手法。

苗族刺绣的特色:一是图案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苗绣图案有反映民族起源及发展迁徙的几何形图案;有反映人丁兴旺的瓜瓞绵绵和五谷丰登纹样;有描绘男女爱情的鸳鸯戏荷、鱼水相怜,以及花鸟虫鱼、传说故事等图案。二是取材丰富,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三是创作手法大胆,极富想象力。

苗族刺绣的价值:一是它的艺术价值。苗绣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整个刺绣的画面鲜明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二是历史价值。苗绣众多图案,记录着民族的历史事件,是一部无文字的历史书籍。三是实用价值。苗绣最重要的价值更在于它的实用性,它原本是为了生活需要而产生,并且在生活需要中不断发展。离开了社会生活的需要,离开了实用性价值,苗绣将难以存在下去。



八、蓝印花布

【说明】 蓝印花布(国家级非遗项目),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后来逐渐增加了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程序的印染工艺。其源头可推自远古时代中国西南及湘西本土少数民族人民汉代的“阑干斑布”和蜡缬。其主要分布于湘西各县市。2012年,蓝印花布印染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蓝印花布印染工艺,需要从颜料制作说起。湘西蓝印花布的颜料是天然的蓝靛,它是一种叫蓼蓝草的植物,古代常使用酒糟和石灰来发酵水解蓼蓝,制造蓝靛。

其印染程序为:1.染料和印花版的制作。染料需要临时调配,印花版也要根据顾客的兴趣临时选择。2.下靛,按100尺布兑水300斤,兑靛蓝脚子5斤,水温须30度左右。缸水中约加碱1斤,加石灰2斤,盐3两,酒3两。反复搅匀,见水发黄起染色花时,才可以染布。3.入染。将布料放入染缸,使染色均匀浸入,可以反复多次进行。染过的布要放入漂洗缸中或水池中摆洗掉浮色,再晾晒干。4.去灰斑,将晾晒好的蓝印花布,放在刮灰斑的架子上夹好,绷紧,一人刮灰刀,来回刮去掉灰斑,这时就显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花纹图案了。如果要想使蓝印花布平整鲜亮,还要用专门的压布石进行碾压,使之平整生光。

蓝印花布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的朴拙幽雅。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

它的价值主要可归纳为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说其实用,蓝印花布本就是用来制作衣物或生活用品的材料,其所显示出来的价值最突出的就是实用。说其艺术价值,就是它的色彩、图案的精心设置,确实增加了生活的美感,也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九、傩面具

【说明】 傩面具(省级非遗项目),是人们表演傩戏时专用的木雕面具或纸面具,它造型生动,形态各异,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湘西是傩文化的集中展演地区之一,故而湘西傩面具艺术,具有自身的地方代表性。它起源于战国时期,至今仍然广泛地流传于湘西各县市。

湘西傩面具,种类繁多,造型多样。大致分为正神面具、凶神面具、动物神面具与丑角面具等。而作为民族民间传统美术的湘西傩面具,其造型有着自身的美感类型:首先是它的滑稽之美。多表现在丑角类的傩面造型上,人们往往使这类面具的眉眼或下拉,嘴角或上翘,或者干脆显示出歪嘴,经过这种夸张变形,从而使整个面具形象凸显滑稽之美。其次是它的狞厉之美。这往往表现在凶神、动物神类的面具上。一般多脸短肉横,满脸涂炭,双眼圆睁暴突,毛发倒竖,血盆大口,獠牙森森,完全是一幅狰狞恐怖的凶狠神态。再次是优雅之美。它多表现在正神类面具上。其面具造型五官端正,年长者则面容慈祥,年轻者则英俊潇洒。女神面具则大多美貌如花,无不充分展示出优雅之美。

傩面具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夸张和变形。因为傩面具在傩戏表演中具有神的魔力,故而在傩面具的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超越世俗,使之进入神的境界。故而湘西人在其造型过程中,通过夸张与变形,使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傩面具能充分显示出优雅和谐、滑稽幽默和狰狞粗厉的美感来。

傩面具的价值,首先是人的精神维系价值;其次是民族文化的展演价值;再次是美学价值。通过傩面具的制作、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真善美,从而傩面具自身也具有了美学价值。


十、苗医药

【说明】 苗医药(国家级非遗项目),是苗族人民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英养平衡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望、问、脉、闻、听、摸“六诊”方法为主要手段,以“两纲”、“五经”辩病,采用天然苗药组方或采用非药物疗法,实施预防、治疗、保养为一体的苗族传统医药学。它起源于原始时期的巫医时代,现今流传于湘西苗族聚居区。2008年,湘西苗医药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苗医药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别。一是苗医临床。分为内科、儿科、妇科、外科等四大临床学科。在临床治疗方法上,分内治法与外治法两大疗法。在药物的应用上,苗医喜用鲜药,时间短而功效速。苗医问病首先注重发病时辰,主张按发病时间而对症下药治疗。二是预防与保健。苗医提倡多劳动,生活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起居有常,崇尚武功,强体健身,预防疾病。三是巫医结合。民国时期,湘西苗族巫师依然还夹杂有巫术治病的习俗。

湘西苗医药特色:首先是苗医外治法。最有实效的是苗医的封刀接骨术,至今仍然领先于西药系列。其次,所用药草重鲜不用陈,以保证药效。再次是用药方法独特,常常根据具体病情施药治疗,方式特别,疗效颇高。

湘西苗医药的价值:首先是通过奇特的诊断方法、秘法绝技、奇效良方及养生妙法等实用临床技术,来体现苗医药临床疗效的实用价值。其次是养生价值。苗家养生秘诀,为养生理念与养生方技的有机结合,从而构建成苗医养生学。再次是具有学术价值。苗族医药学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医理完善,医技独特,疗效显著,自成一体,是中华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结  语

走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感受先辈生存的智慧;走过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领略祖先创造的奇迹!苗家的非遗是火热的,就像刚出炉的银饰银花;苗家的非遗是朴实的,注重实用,也传达历史。

他们经历过苦难,但从未在苦难中沉沦;他们品尝过痛苦,但依然在逆境中屹立如山。为了生存,他们在血汗中苦苦挣扎;为了发展,他们在挣扎中笑傲云天!当豪迈的苗鼓炸响的时候,喜悦的狂潮会淹没苗家村寨;当欢庆的接龙涌动的时候,澎湃的热情早已将希望点燃。那精美的苗族银饰,依然在闪耀东方神奇;那悠扬的苗族古歌,依然在诉说辟地开天;那是为了激励子孙继续创造;那是为了启示我们呼啸向前。

懂了吗?青山在问。回声一轮一轮地在原野回旋。我们的心在跳动,我们的情在激荡,但我们却不敢回答。因为,简单的问题所需要的绝非是简单的答案。我们来过这里,我们曾被这里的故事感染,但我们却一时很难冒然张口。因为,我们知道,回答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胆量,更需要内心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