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按钮

湘西州博物馆·非遗馆

明牡丹花头嵌宝石金簪

制造年代明(1368~1644)

藏品质地宝石玉、金

功能类别佩饰品

成型工艺  

装饰类别  

出土时间1973.10

出土地点古文县茄通公社河南大队

收藏单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藏品详解

《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画以及画迹中有着众多满头插簪的妇女形象。

据《仪礼》等书记载,女子年满15岁就被看作成人。在此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做成丫髻,还没有插笄的必要。女子到15岁时,如果已经许嫁,便可梳挽作成人的发髻了,这时就需要使用发笄,这就是古时称女子成年为“及笄”的缘由。至于还没有许嫁或年龄不满15岁的女子,则仍然保持原来的发式。两者区别十分显著,女子行过笄礼之后,不仅要学着成年妇女的样子,挽髻插笄,还要在发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表示其身有所系。从此以后,她的言行举止都要受到限制,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深居闺房,不与外界接触,一直到成亲之日,方能由她的丈夫把这根缨线解下。凡是举行过笄礼的女子,不论其成婚与否,都可以享受成人的待遇,甚至连去世之后的丧事,也可按成人的规定办理。

古代发笄形式繁多,仅从质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荆、竹、木、玉、铜、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种。发簪式样也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簪首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比如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常见的以花为簪首的发簪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桃花顶簪”、“金梅花宝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厢倒垂莲簪”、“金厢猫睛顶簪”、“金崐点翠梅花簪”等名称。常见的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

这款收藏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的明牡丹花头嵌宝石金簪通长14.00厘米,柄长10.3厘米,质量为46克,呈金黄色,具有金属光泽。金荷花由六层大小不等的花瓣组成,每片花瓣上有三根花蕊,花心镶嵌一颗红宝石已失,成色为93%。金簪造型美观大方,状态稳定,不需修复,是我国国家一级文物。

1973年10月21日,此金簪于古文县茄通公社河南大队河南生产队出土并上交州博物馆收藏,全修道经手入库。